生物与新医药技术
国家火炬计划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中国的北方明珠大连,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使这颗明珠更为耀眼。而作为这颗明珠的亮点——大连高新区,以其创新思维,创造性地构筑“官、产、学、研、服”五位一体的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新发展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新实践,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快速振兴竖起了一面创新发展的旗帜。 官助民办活力凸显大连市政府充分利用双D港经济先导区的优势,将生物医药技术列为高新技术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位于大连高新区双D港5号路以南的国家火炬计划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已完成开发利用土地3.7平方公里。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规划设计按照国际一流水准的标准,委托英国莱坊产业顾问公司、新加坡裕朗顾问公司和德国戴尔曼教授建筑事务所等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先后完成了《大连市生物与医药产业定位》、《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园布局区域规划》及《研发中心区详细规划》。上述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城中之园,园中之城”。整体规划从建设“大大连”的角度出发,设计上特别重视建设绿地和保留自然景色,使基地与周围优美的环境浑然一体。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以政府财政投资为引导,积极引进企业和社会投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步伐。目前以高新园区为主体投资组建的股份制公司——大连生物医药产业园科技发展公司,对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现有的生物技术开发和产业经营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进一步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努力构筑资金平台、资源平台、产业平台,全力推进园区开发建设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引进更多医药研发机构及企业加盟,完成产业园功能的深度开发、配套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进行核心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为进一步完善产业基地的创新体系,大连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多项针对性强的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的中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入园投资,包片开发;鼓励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入园建立专业化“园中园”,园区在项目经费、基础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国外知名学者、两院院士等科学家入园,从事生物技术与制药产业的科研开发活动,建立科学家工作室等孵化机构;入驻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园的中外投资者,依法享受国家和地方现行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学研合力聚集资源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其优良的软硬环境、一流的服务,吸引了中国海洋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具有良好教学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实力的院校,给基地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保证,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非常看好大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是辽宁省惟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临床和高级护理人才以及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学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办学效益,是辽宁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药研发、科学研究、中医治疗、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综合性基地,也是科技部确定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暨“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与平台研究的建设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亿元,重点建设药学院、国际中医药研究院;新校区以工程化平台建设为核心,拟建20余个国家一流的专业化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研发)中心。该校区建成后,每年可培养专业人才800-1000人,成为国家级高通量筛选技术(HTS)、纳米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物医用材料等关键技术服务基地,对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水产)学、经济学、文学、医(药)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对大连双D港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已在此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拥有3条现代化的工程化中试体系:药用微藻大量生物培养、浓缩、收集的工程化技术体系,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的工程化技术体系,海洋天然产物化学改性及活性物质人工合成的工程化技术体系,使大连在海洋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和贮藏工程、水产养殖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服务平台助力发展科研成果从原始的知识形态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如果只是作为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不能转化为生产成果、市场成果和效益成果,那么创新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共有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政府干预等方面,因此进入壁垒很高。在双D港项目的概念阶段,大连高新区的建设者就十分重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产业基地的长远发展提供科技原动力。通过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知识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服务,在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004年1月,大连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在研发孵化区的核心区竣工落成。该中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由大连高新区投资建设,是实施发展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乃至大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平台。研发中心的开放式实验室的使用面积16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由基因工程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室、蛋白质纯化室、植物化学室、合成化学室、精密仪器室及分析仪器室等八大功能实验室组成;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发酵罐、凝胶成像系统、蛋白质纯化系统、高速低温冷冻离心机、PCR仪、酶标仪等一系列通用性强、指标先进和性能优异的科学仪器和设备;能够开展基因工程、蛋白质纯化、细胞培养、细菌培养等基础研发工作,研发服务平台内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均对外开放。 该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以企业为主导打造大连国际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项目持有人提供专业的科技服务。承担平台管理的大连新生源生物医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要开展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施的专业技术服务;前瞻性风险投资;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国际化发展等业务。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前期——科研院校,开展新药的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开发的技术服务、科研成果前瞻性风险投资,使无形资产孵化成熟;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中期——生产企业,开展新药的临床研究和产业化实施GMP技术服务、促进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使固定资产优化整合;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后期——投资资本,开展高新技术成果和企业的资本融资、孵化,实现优良资产的海内外资本融资,使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 建立的生物医药投资发展基金,每年重点支持10个以上有一定基础、有市场竞争力、能尽快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的同时,通过积极组建大连高新技术担保投资公司、筹备风险投资、联合金融机构等形式,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投融资渠道,为高新生物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组建产业型孵化器——双D港创业中心,面向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提供综合用房、工商、税务代表、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形成相对完整的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引进具有创新技术和能力、具有为相邻企业提供平台化支持的企业和机构,形成创新产业链。 “十一五”期间,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将通过对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投资资本和政府的专业技术服务,以国家一类生物技术新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施为主体,力争获得临床批准10项、新药证书5项,努力实现转化成果数量占中国生物技术新药的10%。伴随着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按照市场的运作方式,以其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正在创造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奇迹。产业集群发展无限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在这里,珍奥集团、大连美罗集团、大连天维药业、大连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大连雪澳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赛姆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已先期进驻产业基地。 珍奥集团作为基地骨干企业,以火炬计划项目为技术依托,通过科研经费的不断投入、人才引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系列产品。从2000年起该集团与国外某知名机构合作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心肌肽”项目,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获得了《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2006年珍奥生命园二期即将建立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辛克那格尔为首席科学家的“国际免疫学平台”。该集团从创立至今其产品已获100多项荣誉,连续多年蝉联“十佳保健品”称号,目前已拥有四大系列300多种的产品,在打造高品质产品品牌的基础上,全方位塑造出珍奥自主品牌的高科技形象、创新形象和务实形象。 2001年1月成立的大连赛姆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坚持“永续创新、追求卓越”的理念,开发出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创的全新动物营养保健技术——终生保健(TLC)饲料技术为核心的动物饲料、生物添加剂、动物保健品及依靠自有技术开发的特异性卵黄免疫球蛋白(EYIg)的高科技系列产品。2005年包括自有技术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及其他产品总销售额近1亿元。赛姆公司实现健康、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的优势。该公司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该公司拥有一支以海外归国学者为主的经验丰富、实力雄厚、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化研发团队;该公司研究开发(R&D)经费占其销售额的比例高达12%,拥有“一站一基地两中心”,即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5名)、中国侨联授予的“科教兴国示范基地”、自建的动物生物技术与营养研发中心及大连市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畜产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5年该公司共有5项技术成果分别进行了技术鉴定和成果鉴定,其中有2项世界领先水平和3项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国家食品安全工程中心已准备申报国家发改委立项。 在骨干企业的带动下,大连鸿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亚维药业、大连美创药业、大连辉仁药业、大连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大连博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也陆续入驻,英国享特利、加拿大翡翠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正在加快进驻步伐。 研发机构创新根本随着大连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研发机构进驻并建立研发平台,使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了不断创新的源动力。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大连产业化示范基地是由大连高新区和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共同投资组建的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导方向、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以海洋制药为制高点的海洋类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广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先后开发出4种海洋药物和4个系列保健品,并已投入工业化生产。其中,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自投产以来,累计产值近30亿元,利税近10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药物中试基地是由大连高新区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按照GMP标准建设的中试技术平台,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该基地正在对一种新型靶向药物载体——脂质微球项目开展中试研究。与其相邻的中药新药研发基地,是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作为技术支撑,下设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心和中医药安全评价中心,旨在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并为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技术开发和药品安全评价服务。为了适应市场对能应用于药物筛选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渴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美国Kingchem公司计划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小分子药物合成中试平台,由国外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和专家指导,属于典型的研发外包项目。此外,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大连)基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构树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项目已经在大连双D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落户,诊断试剂中心也正在筹建之中。
上一篇文章:
丹麦--创新国度的生物技术神话
下一篇文章:
2012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现况调查研究分析